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园2023_小象甸精品园2024永久免费_伊圆甸2022永久免费众乐乐

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产业应用 > 农业领域 > 正文

为什么要带农作物上天?这些育种材料将发挥大作用!

诱变育种
发布:2020-06-14 18:25:22     来源:广东农业农村

日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随着试验船返回舱回到地球的,还有一批植物种子和其他实验样本。

 
“这是中国最大规模的航天育种试验之一,搭载样本总数达988件,数量是过去的两三倍。”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兴奋地说。
 
事实上,目前已不乏“太空种子”进入生产生活的例子。而借助现代生物学技术和条件,这批“上天”的样本有望快速繁衍世代,筛选出优质性状,助力农作物品种改良。
 
太空环境难以在地面复制
 
我国是世界上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也是首创利用航天技术进行作物诱变育种的国家: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蒋兴邨研究员等在国内率先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等农作物种子,并在后代种植中发现了遗传变异。我国航天诱变农业生物育种的探索由此拉开。
 
1996年,农业部在“九五”计划中首次将“农作物航天育种”列为重点课题。
 
回顾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一定要提及我国首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研究的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八号”:2006年9月9日,实践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它装载了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约215公斤农作物种子和菌种,创中国开展航天育种研究以来搭载规模纪录。经过半个月太空飞行后,该卫星被成功回收。
 
“最早叫空间诱变育种,从1987年开始,通过返回式卫星、飞船、高空气球等进行育种,1996年开始进入航天育种研究。”陈志强说。
 
航天育种的原理并不复杂:空间环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弱磁场及复杂辐射等特点,太空射线中复杂的高能重离子冲击生物细胞,诱导其产生遗传变异,就能获得新的性状。而且诱导突变的方式有很多,有科学家在地面上模拟太空中的射线,达到诱变效果;也有科学家采用化学物质诱变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子元曾撰文评价,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物理诱变因子应用于植物诱变育种,但它们的规模和成就均不如航天育种大。
 
陈志强认为,太空中的高真空微重力等综合因素不可忽略,“综合因素加强了变异的程度,同时让产生变化的细胞没那么快自我修复。用同样剂量的射线或者离子在地面上模拟,效果没有在太空中好。”
 
这些回到地球的种子,再经过一系列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获得的新品种往往会具有相对原先品种更加出色的特质,例如抗病害、高产等。
 
从太空归来的种子
 
还要经过数年的严苛考验
 
种子从太空回来,仅仅是“原料”。最终是否能够种植量产,还要经过数年的培育、筛选、验证等工作。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介绍,从太空归来的种子,只有很少部分会产生变异,产生育种家期待的“好的”变异就更少了。
 
这就要由育种家进行选择。第一步是将太空归来的种子种到试验田。这些第一代的种子并不做筛选。等到收获再种下,从第二代以上,科学家会对遗传变异进行评价:“通过田间的观察、实验室的评价,确定这种变异是不是我们需要的?如果是‘好的’变异,比如对产量、品质、病虫害抗性、耐高温特性等等有提高,那么科学家就会比较关注了。”赵炳然说。
 
之后,科学家会通过一系列的自交或者杂交,尝试将这种好的性状稳定下来。“稳定下来的材料,经过多方面评价,之后要和其他的品种‘打擂台’,如果成绩很好,再通过审定,才允许进入生产。”赵炳然介绍。
 
赵炳然说,如果变异得较小,性状稳定的时间会相对较短。“可能经过3代4代就会稳定下来了。如果实验很顺利的话,从太空下来到性状稳定,最快也得两年。之后试种、审定等过程,全部流程下来,最快也要5年左右。”
 
不妨以“深两优1378”为例,来看航天育种农产品是如何“诞生”的:
 
“深两优1378”于2019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作早、晚造种植;它的母本是“深08S”,父本是“航恢1378”。
 
以父本“航恢1378”的“家谱”为例:1996年,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中国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泰华占”种子,经过多年多代跟踪鉴定,选育出高抗稻瘟病的种质H—31和H—61。1998年早季,以H—61为母本、胜巴丝苗为父本杂交,在2000年选育出优质抗病种质华航137。2000年晚季以H—31为母本,与华航137杂交,通过系谱法于2006年早季选育出新品系H—37。2006年晚季,利用自育的优质抗白叶枯病品系华航油占为母本,H—37为父本杂交,从F2代开始按系谱法进行选择。2013年晚季,田间编号为H—78的株系在米质、抗性、株型、粒形、丰产性、杂种优势等方面表现优良,且比对照粳籼89增产,定名为航恢1378。
 
之后,2014年早季,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深08S与航恢1378配组,2014年晚季对其F1代进行杂种优势测定,发现该组合表现为高产、高抗稻瘟病、米质优良等特点,将该组合定名为“深两优1378”。
 
“深两优1378”于2015—2016年早季在广东省内参加多点品比试验,该组合表现熟期适中,米质优,穗长粒多,抗性好,丰产性突出,杂种优势明显。2017—2018年参加广东省早造感温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9年8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现代生物学技术助推航天育种
 
人类历史上,开展航天育种研究的大部分都“可以吃”。除了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外,还包括蔬菜、食用菌菇、酵母菌、酒类发酵的菌种等。不能吃的,也有林草花卉等。
 
例如,此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安排了联盟组织征集和遴选的航天育种、空间生物等相关实验类项目75个,涵盖农作物、林草花卉、中草药等植物种子和生物菌种等实验材料及其装置,还有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模式植物和模式动物实验样本,搭载样本总数达988份。
 
试验船在轨飞行约67个小时,轨道高度约300千米—8000千米。试验船在轨飞行期间,穿越范艾伦辐射带,接受的空间总辐射剂量和微重力环境均与以往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和返回式卫星所经历的空间环境不同,为开展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空间诱变和航天育种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会。
 
其中,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配合联盟组织征集搭载试验项目,共遴选水稻、甜玉米、南药、微生物等搭载样本31个,参加单位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优势科研院所。该中心是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也是我国唯一开展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我们的工作是从样本后代中筛选出对人类有益的突变性状,如抗病害、抗倒伏、高产等等。”陈志强说。
 
过去,由于农作物的生长繁殖周期比较长,一批空间诱变的材料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才能完成鉴定和筛选。如今,以水稻为例,通过快速加代繁殖的手段,可以在1年时间内筛选出对人类有用的性状。
 
“期望通过此次空间飞行经过的特殊空间环境,更有效地诱发搭载材料产生遗传变异,开发和选育更多绿色、优质的生物新基因和新品种助力我国的航天生物育种研究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陈志强表示,“此次搭载材料成功返回,将会进一步提升广东省航天生物育种研究水平,有力地推动广东的种业发展进步。”
 

推荐阅读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植物诱变育种研究成果荣获国际成就奖

?近日,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荣获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简称“IAEA”)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FAO”)联合颁发国际成就奖,以表彰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多年来在植物诱变育种领域为世界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2014-12-26

重离子辐射诱变植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周利斌团队依托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浅层治疗及生物辐照终端提供的碳离子束,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的诱变规律进行研究,构建了突变种子资源库,首次从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碳离子束辐射对拟南芥的诱变分子频谱及突变率。该成果发表于《植物科学前沿》。 2017-11-30

核技术在中国农业领域的应用

中国拥有世界19%的人口,但只有7%的可耕地面积,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养活不断增长和日益富裕的人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农业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在作物生产中使用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 2019-05-29

为什么辐射能育种?

长期以来,农作物的育种,常常采用杂交、系统选育等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发展,オ开始了辐射育种的新方法辐射育种就是利用放射线(如X射线、7射线或中子线等),来照射作物的种子或植株,也可以照射离体组织和细胞,促使它们的内部起变化,这种变化有的能遗传给下代,因而发生了遗传的变异,再经过人为的选择,就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种。 2018-08-02

核技术联姻农业盼“美满长久”

走进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的辐照中心,记者看到厂房里有一箱箱等待消毒杀菌的物品正整齐地随着传送带进入亮着红灯的辐照间,里面的钴源辐照装置在两米深的水下透着蓝光,倍显神秘。 2015-08-19
阅读排行榜
兰坪| 琼海市| 阿坝县| 琼结县| 缙云县| 马尔康县| 富源县| 黄梅县| 文成县|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