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薛滨团队研究人员以太湖流域的水生植物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的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碳氧同位素的组成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为该区域利用植物碳氧同位素更准确研究湖泊现代环境变化和古环境演变提供了实验支持和数据支撑。
通过对太湖流域内水生植物的δ13C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物不同组分(全样、综纤维素与α纤维素)的δ13C在季节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空间上河流地区水生植物的δ13C较湖区水生植物的δ13C偏轻,差异较显著(图1)。通过分析水生植物不同组分的δ13C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水体pH是影响水生植物δ13C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水生植物α纤维素组分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植物的全样和综纤维素组分更敏感,更适用于作为研究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载体(图2)。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物中的木质素和抽提物等次级组分对全样的δ13C信号具有一定的干扰,与其他次级组分相比,α纤维素组成成分单一、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有固定的分子式,对环境变化响应更为敏感。这对于利用水生植物碳同位素更准确地研究湖泊环境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上。
图1 太湖流域采样点位置示意图
图2 水生植物不同组分的δ13C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图3 植物不同部位的δ18O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图4 不同植物、大气降水和泥炭地表水的δ18O在时间序列上的对比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学技术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