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园2023_小象甸精品园2024永久免费_伊圆甸2022永久免费众乐乐

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航天育种|太空漫游提供的未来

2023-01-18 13:59     来源:新京报     诱变育种航天育种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在经历了近半年的太空之旅后平安回归,和航天员们一起回家的,还有在太空中完成了整个生长周期的水稻“小薇”,以及更多完成空间诱变的种子。

航天育种,也叫空间诱变,我国自1987年8月5日,第一次搭载农作物种子上天,迄今已有35年。35年中,从搭载科学卫星,到发射我国自己的育种卫星,再到完成全周期种植的太空实验,我国航天育种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通过空间诱变,育成的审定品种约有300种,涵盖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等各个食物种类。2023年,将是航天育种继续飞速发展的一年。

太空水稻丰收,不只是一次实验

2022年7月25日,凌晨3点左右,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组合体成功对接,为空间站带来了一份特别的“快递包裹”,“包裹”中,藏着一份来自中国农科院钱前院士团队育成的矮秆水稻品种小薇。

水稻在太空种植,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植物种植实验,更关系到未来太空农场是否可以真正完善。进入空间站的水稻品种小薇,格外适合太空农场的种植,株形矮、产量高、空间利用率高。这一实验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研究团队承担,培养周期为120天,也就是4个月。

这些水稻在太空中,株形变得更松散,其中,矮秆水稻变得更矮,开花时间略有提前,但灌浆时间延长了10多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种植在空间站的水稻,不仅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生长,还完成了再生稻的生长过程。在第一次收获后,仅20天,就从稻茬上再生出两个稻穗。

这是人类在太空中首次完成水稻种植全周期的实验,也是首次进行再生稻种植的实验。

未来还很遥远,航天育种的新阶段

和小薇一同回来的,还有更多完成了太空漫游的种子,只是它们并没有在太空中种植,而是待在“太空仓库”中,接受宇宙射线的辐射、诱变,然后再回来,经历科学家们鉴定、利用、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更好的食物。

众多回归的种子中,有来自黑龙江的蔓越莓种子,也有来自广东的籼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会再一次回到送它们进入太空的科学家手里,进行地面的育种实验。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郭涛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神舟十四号上搭载了多份水稻材料。在太空中,这些种子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接受空间环境的考验,诱发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等回到地面,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实验。

我国航天育种起源于1987年,当年8月5日,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卫星首次搭载一批水稻、番茄、青椒等农作物种子成功发射。目的是获取更丰富、有价值的变异材料,为地面育种服务,同时,也进一步验证空间环境对植物的遗传性状会有什么影响。

种子登上太空,只是育种的一小步

尽管航天育种中,航天格外引人注目,但实际上,航天,只是航天育种中的一环,是获得变异的关键环节,在此之外,真正育成一个品种,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和美国等国家不同,我国人多地少,也促使我国在航天育种方面做了更多的探索。来自中国农科院的调查显示,在航天育种领域,我国已经处在世界前列。

在郭涛的科研基地,还种植着神舟十三号搭载的水稻种子,目前已经种植了两个世代,一些新的性状,正在被鉴定。数据显示,三十多年中,我国通过航天育种,育成的审定品种接近300个,其中水稻占了三分之一。郭涛所在的团队,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已经有66个。郭涛介绍,其中有4个超级稻及5个广东省主导品种,目前推广面积超过6000万亩。

“把种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要进行更多的育种创新,满足未来产业对品种、品质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当前我们做的也是这样的工作,育种是有前瞻性的,育种的过程很长,必须考虑在育成之后,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郭涛说。

■ 对话

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

我国航天育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新京报:航天育种每每受到关注,神秘的太空和一直以来依靠土地生产的农业,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刘录祥:航天育种又叫空间诱变育种,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的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之中,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进行诱变,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鉴定、培育新品种的技术。所以,诱变其实是育种过程中的一环,还有大量的鉴定、筛选、培育的环节,并不是去了太空,回来就是太空种子。

新京报:和其他的诱变方式相比,航天育种有何特殊之处?

刘录祥:核心区别是变异的来源不同。杂交育种中,变异来自于种质库中原有的基因资源互相重组,产生新变异。核能诱变育种,变异来源于核能电磁辐射。相比杂交育种,这种诱变更具创新性,变化更复杂。事实上,核能诱变中,适宜剂量辐射后的生物损伤率可能达到50%以上。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奇妙,在2006年9月,我们发射了专业的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这是航天育种更具标志性的转折。

新京报:我国的航天育种,有哪些成果?

刘录祥:1987年,我国第一次把水稻等农作物种子送到太空,开始了早期的航天育种探索。有了专业的育种卫星之后,航天育种开始快速发展。到现在,根据不完全统计,审定品种有300个左右,其中包括粮食、油料、棉花、蔬菜、花卉、牧草等,可以说,当前人们的食品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都有航天育种的经历。

新京报: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航天育种成绩如何?

刘录祥:国外最早开启空间搭载植物种子的是美国、苏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探索,发现空间飞行可以引起种子细胞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可以遗传。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在全球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我国还通过开设培训班等方式,在航天育种领域进行技术输出。



推荐阅读

航天育种|看看福建与神舟系列飞船的“亲密接触”:乘着飞船遨游九天

1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公布了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飞船共搭载112家单位的1300余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航天育种材料。来自福建的降香黄檀种子和杉木种子、米老排种子等实验材料名列其中。 2023-01-18

航天育种|种子在太空中接受辐射以探索生物学和遗传学以增强粮食安全

这项天体植物学调查是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通过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开展的一项工作,旨在探索宇宙辐射对种子的影响,作为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加强作物品种以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高全球粮食安全。目的是确定极端温度和宇宙辐射等恶劣的太空条件是否会导致种子发生进化变化,进而确定这些变化是否有助于植物在面对越来越困难的生长时变得更有弹性地球上的情况。 2023-01-12

航天育种|遨游太空六个月,龙江种子回家了!

“这是我们团队培育的甜菜种子第二次搭乘。”在黑龙江大学甜菜遗传改良实验室,吴则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6年9月,黑大团队培育的甜菜品系首次搭乘了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经太空诱变后培育出了甜菜单胚新品种“航甜单0919”。 2023-01-06

航天育种|“茯苓大王”王先有的传奇人生

2010年前后,航天育种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植物种子只要上天转一圈,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于是,王先有萌生了新梦想,他要让茯苓新品种“飞”上太空。经中国菌物学会牵线搭桥,王先有多次联系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育种中心等单位。 2022-12-26

韩媒关注:从太空站到月球,中国发力太空水稻的原因

10月底,在中国中南部湖北省武汉市的科研示范基地,“太空稻”在试验田中收获。这些水稻种子于去年6月被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带到天宫空间站,历时3个月后回到地球。为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制定了确保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而该国正在航天育种方面取得突破。 2022-12-19

阅读排行榜
镇沅| 新乡县| 嫩江县| 临夏市| 榆中县| 沽源县| 上蔡县| 永城市| 洛宁县| 江达县|